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12”全天,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邮(快)件4.01亿件,同比增长24.6%,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超过600亿件,同比增长22%。网购峰值频频刷新,快递业务节节攀升,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保护。
快递过度包装带来巨量污染,是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每一场消费盛宴之后,快递包装垃圾爆发性增长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近年来,不少电商、快递企业推出“绿色”包装和纸箱回收计划,国家邮政局也引领全行业开展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和节能减排。理念虽好,推行不易。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今年“双11”期间,使用“绿色”包装的商家只是极少数,不少消费者表示“没听过也没见过‘绿色’快递”。由于快递企业设立的回收点不多、使用不便,快递垃圾减量、循环利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快递包装绿色化、标准化、可循环方面仍存在短板,社会公众对行业生态环保工作举措和成效感知度不足。
“绿色”快递遇冷,主要原因是企业成本增加、回收网点设置不合理、消费者配合度不高等。建立循环包装的发放、回收、报废等体系,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研发和管理成本。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普通纸箱,“绿色”包装的“青流箱”单次使用成本约高出40%。此外,如果每单都进行预约式上门投递,消费者时间不便,快递员嫌麻烦,这些都是回收环节的“壁垒”。在计件薪酬模式下,打包员、配送员缺乏“绿色”动力。对消费者来说,要么现场开包取件直接留下“绿色”包装,要么事后专门将“绿色”包装送到回收点,“不方便”是消费者普遍的回答。
减少快递垃圾,关键在于破解多主体的利益方程,打通“绿色”快递的循环路径。政府应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绿色”发展动力。企业应从长远角度看待成本问题,毕竟“绿色”包装多次周转并大规模推广后,整体成本低于普通纸箱。另外,消费者的配合是可回收体系运转起来的关键。企业在设立包装回收装置的同时,应多考虑如何鼓励居民配合回收,比如给予相应的快递优惠券或积分等,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现场开拆并留下包装物,尽量让功能齐全、外形完好的快递包装箱再次循环使用。作为消费者,走出“不方便”“嫌麻烦”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有向前迈出一步,才能让“绿色”理念落实在生活细节中,转变为文明自觉。因此,各方意识增强、责任共担、齐心合力,才能让“绿色”快递真正落地。
责任编辑:李敏
咨询热线
0391-568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