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路百转千回。汽车在眉山市洪雅县的盘山公路上迂回了个把钟头,才从一个山头绕到不远处的另一个山头。
车一会儿缓慢上坡,一会儿疾速下滑,摇摇晃晃挺进大山。玻璃窗外的景物一闪而过,跟电影胶片似的,不停后退。一路上,记者几乎看了半部峨眉山风景片。
眼前山林密布,郁郁葱葱,山脚下溪水流淌而过,岸上是山中人家的房屋。华西多秋雨,树木、花草、石板路……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远处山谷间烟雾缭绕,空气也因此格外清冷,难怪人们把洪雅县称为“森林氧吧”。
这个地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1%,地表水青衣江的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优级。为此,人们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字——绿海明珠。而在2018年底,洪雅身上多了一重身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前,全国拥有该称号的市县仅有91个。
那么,洪雅凭什么在全国几千个县区中脱颖而出、进而上榜?自2004年确立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发展思路以来,洪雅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它是怎样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其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绿色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随生态示范创建专题采访活动来到洪雅,试图在山间寻找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发展秘笈。
在柳江古镇,记者见到了陈宜。她是本地居民,在镇上经营一家高端民宿,年收入达200多万。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她忙得不可开交,店里的30间客房每天都住满旅客。这些来自成都、乐山等周边城市的自驾游客,要提前一周预订,才能抢到住进她家的机会。
“客人们都很喜欢这儿的环境,所以愿意来。”陈宜站在溪边跟记者聊店里的生意,她的背后是一副绿意盎然的山水田园图。溪流涓涓,岸边是挺拔青葱的竹林,岸上古榕树下,艺术院校的学生坐在画架前,将对岸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画到纸上。
然而,十几年前的柳江古镇,可不是今天这般景象。在陈宜的印象中,那是一个荒芜的“空心镇”。没有产业支撑,青壮年纷纷走出大山去谋生,留下在榕树下晒太阳的老年人。石板路鲜有人涉足,都长满了青苔。年复一年,老房子越发破旧,河道上飘着垃圾……一切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村子越是落后,离开的人就越多。
当时,陈宜跟其他人一样,也到外地一家水泥厂当会计。不久后,由于水泥厂污染过重,被要求关停,陈宜下岗,又回到家乡。那个时候,她没想到自家门口会迎来一次发展的机遇。
2004年,洪雅县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柳江古镇的河边走了一圈,看到沿岸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后,决定让古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
此后几年间,柳江古镇动员百姓退耕还林,在各村种下竹子、柳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镇上的两条河均实行河长制,每一段都有专人负责巡查、打击违法钓鱼炸鱼行为、清理垃圾。关停“散乱污”企业、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禁止秸秆燃烧……一场场生态保卫战久攻不歇。铺路、修桥、统一规划、设计风格……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小镇风貌日新月异。
如今,天蓝、水绿、山青……柳江古镇不仅整洁,还颇有韵味,2018年就吸引来260万人次的游客。“光有蓝天绿水是不行的,老百姓也要致富。”柳江镇镇长廖志斌说,目前柳江镇的定位是国际文旅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民宿、农家乐等。全镇的餐饮店、酒店、民宿共有500多家。2018年,柳江镇18000居民的人均收入约为3万。
这几年,陈宜的精品民宿越做越大。看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外出的青壮年也陆续背上行囊,回到柳江。坐在古榕树下的,再也不只有晒太阳的老人,还有写生的艺术生、观景的游人……
在柳江古镇南边30公里外的七里坪,生态文化旅游同样是该村选择发展的方向。
由于地处偏僻,海拔达1300米,耕地稀少,2007年以前,村民只能以打笋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此后,该村在集体出资的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统一规划,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如今,村里七成人家参与到旅游业中,人均年收入达3万,集体经济也由原先的空头变为现在5000多万,几乎家家都有小洋楼、小汽车。
这也是整个洪雅县的发展方向。据洪雅县县委副书记王晨曦介绍,近15年来,洪雅县坚持生态优先,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致力将该县打造成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业、有机农业、生态工业。
偏僻落后的原始乡镇则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镇、康养小镇,原先的重污染工业小镇则通过整改后,调整发展思路。
以最高海拔为2800余米的瓦屋山为例。2017年,中央提出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后,洪雅县委县政府拆除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46座水电站,关闭14个矿权、52个井硐,生态植被100%得到恢复。
而这背后的代价是,仅矿山赔偿就花掉县里5亿,2700多名水电职工和矿厂职工也要洪雅县加以补偿和安置。此后,洪雅县还提高了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管护能力,同时开展专业巡护监测,逐步恢复动植物栖息家园。
如今的瓦屋山,春暖花开,夏日清凉,秋天层林浸染,冬季白雪皑皑,山顶云卷云舒、鸟语花香,与山底的温婉的雅女湖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以壮士断腕的力度进行整治后,如今实验区内被打造成山上游览、湖边度假的特色景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春说,如今景区正在构建自然研学、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度假体验等4大产业体系,“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
除了康养旅游业与有机农业外,生态工业是洪雅县正在摸索和打造的另一个主产业。
在洪雅竹科技有限公司,一块块“竹钢”给记者诠释了生态工业的含义。
洪雅县有30万亩竹林,竹龄达到10年,竹子就会枯死,变成生态垃圾。以往,这些竹子均被拉往造纸厂。然而,造纸产生的废水在母亲河青衣江上留下了漂浮的泡沫和刺鼻的异味。造纸厂被关停后,老竹子得不到处理,竹农也没了收入来源。
所幸,中国林科院的一项专利技术给洪雅县这30万亩竹林开辟了一条出路。洪雅竹科技有限公司从竹农手中收购竹子后,通过破竹、压片、烘干、浸胶等工艺后,可以加工成“竹钢”,成为品质稳定的高级装潢材料,用于户内外地板装修等。
“整个加工过程不产生工业废水、废气,几乎是零排放和低耗能。”洪雅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忻俊贤说,2018年该公司的销售额超过3000万,竹农的人均年收入也能达到2万。
采访结束后,记者乘坐的车又开始盘旋在这颗“绿海明珠”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摇摇晃晃中,看着风中摇曳的花草,听着一泻而下的瀑布,望着山上人家的洋楼,记者想:脚下这条百转千回的山路,曾经困住了35万洪雅人。逃离家园,曾是无奈的选择。回来后,重谋发展是必然之举。然而,他们要在林海中摸索出一条生路,过程或许比家门口的山路还曲折,其中付出的代价,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所幸,最终山里的人们探索出的是一条绿色的健康之路。而这条路,将一直惠及他们自己。
责任编辑:史聪
咨询热线
0391-568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