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攻坚战中有五个都是涉水的,其中黑臭水体整治又是打头阵的。”在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看来,黑臭水体治理既是倒逼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引擎,又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推手。
黑臭水体治理直面变局 在提质增效与万亿缺口夹缝中突围
作为未来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亦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水十条”)中最难实现的任务,黑臭水体治理近年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按照“水十条”要求,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但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国黑臭水体认定总数为2100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数量还会显著增加。由于受时间压力、经济压力、空间压力等因素,部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存在“依点断面”的情况。为此,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从督查情况看,黑臭水体治理存在控源截污不到位、垃圾收集运转处理处置措施未有效落实、内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等3大问题。甚至于,有些地方调水冲污,美其名曰“生态调水”,应急加药,把河道当作污水处理厂,这种治标不治本措施很多,很容易水体复黑、复臭。水处理资深人士对此指出,“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管网没有建好,尤其是污水管网,未能把污染物截到,送到污水处理厂去进行处理。”
时间紧任务重,城市黑臭水体该如何治理呢?在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看来,“城市黑臭水体的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问题,根子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合格。”而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面临多重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黑臭水体若要真正治本,必然涉及制造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及低碳循环利用方式等多维度层面。
治理黑臭水首先要减少污染物,其次要科学梳理水体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把进来的污染拿出去。此外,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因而,黑臭水体治理需要从污染源控制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性治理。未来需要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思路,进行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直至最终建立健康高效的流域生态系统。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黑臭水体治理资金来源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整治清单,1789个黑臭水体的治理项目投资总额近2400亿。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亦曾公开表示,迄今全国的供水管道长度100多万公里,污水的管道长度只有60多万公里,据此估算,污水管网就有1万亿的缺口。而要实现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投资需求或将超过7000亿。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轮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空前。而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为代表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催生了巨大的投资需求。随着城市黑臭水体督查深入挺进,万亿级水处理市场正在逐渐成型。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和保障市场决定性作用,把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的必由之路。截至2018年2月初,财政部入库的900多个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中,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ppp项目总数达755个,占比近80%。
如果将黑臭水体整治考核指标看成一次次检测,正在进行的专项行动是期中考试,一年半后的2020年是则将被视作终极大考。而着力开展清水行动、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战也是未来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3年内,黑臭水体治理也将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入精细化运营、精准化治理、个性化服务的阶段。
责任编辑:苗
推荐阅读:
咨询热线
0391-568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