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一门纸扎技艺的三代传承:没落中仍坚守-凯时88kb88

作者: 中国纸业网 阅读: 836 发布日期: 2017-08-25
信息摘要:


纸扎作为一门纯手工的老行当,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旧时以扎灯笼为主,也扎一些宗教用品和祭奠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纸扎产品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如今会纸扎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在广西荔浦县新坪镇广福村坡上屯,却依然有一户纸扎技艺的坚守者。辉煌时,他们坐飞机送产品参加“广交会”,一个订单订购他们几千件产品。近年来,纸扎产品逐渐乏人问津,收入只能补贴家用,但这一家人仍然热爱着这门传统技艺,并努力培养后辈继承人,希望将手艺代代相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坐着飞机参加广交会展销自己设计的产品

坡上屯离县城约20分钟车程,到达村里时,73岁的韦恒太正在休息。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家的纸扎技艺,老人打开了话匣。

在韦恒太的记忆里,他的父亲是个手艺不错的农民,除了平时扎一些竹筐、篮子等自己用及出售换些零花钱外,有时为了给孩子找一些乐子,也会扎一些风筝给孩子们玩耍。韦恒太也继承了父亲心灵手巧的基因,从小喜欢编制各种东西,还特别喜欢美术,没事的时候总会拿着笔画各类东西。后来得到一位老师的指点,跟着学习一些绘画技巧,虽然只是学习了一周时间,但天赋很高的韦恒太很快掌握了素描技巧,并能熟练地给人画像。同时他还学会了各种颜料的使用,从10多岁开始,他就自己创作各种纸扎作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1975年,由于声名在外,他被请到当时的荔浦县一家竹器厂担任副厂长,主要负责各种竹器的设计。

“那时我就坐上了飞机。”谈起辉煌的时代,韦恒太有些自豪,由于他设计的花盆、花架等产品款式新颖、别具一格,经过层层筛选,几乎每年都会被推荐参加广州进出口产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展销。当时一般人去广州要先乘车到梧州,再乘船到广州,往往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而他却能享受特别待遇,直接从桂林坐飞机去广州,一去就是一个月。在那个自行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能坐上飞机,韦恒太享受的已经是“专家教授”级别的待遇了。非凡的技艺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名声,还有生活上的改善。当时他的工资是36元一个月,猪肉价格只是几毛钱一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的家庭一个月难吃上一次肉,而他家隔两三天就买肉吃,妻子也跟着他进了厂工作。在村民都吃“大锅饭”的时代,他们夫妻双双吃上了“国家粮”,让很多人羡慕。

子承父业,将纸扎技艺继续发扬

韦恒太告诉记者,纸扎技艺的主要原料是竹子、藤、纸等。他在竹器厂工作的10年时间里,主要是设计各种竹器。到1985年企业改制,由于各种原因,他和妻子回到村里继续当起了农民,同时他也做一些竹器和龙、狮等作品出售补贴家用,他的技艺辉煌年代就此结束,但他的技艺传承却远没到尽头。

“这个技艺还是要有兴趣才能传承下去。”韦恒太的儿子韦占敏说。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创作的韦占敏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4人只有他和一个妹妹对美术和纸扎有兴趣。目前妹妹在外地开了一家金银珠宝店,自己设计各种首饰和珠宝,生意不错,而他基本在家务农,同时进行纸扎创作。

韦占敏的手艺得到了父亲的遗传,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且跟父亲一样,韦占敏也靠着这门手艺曾经辉煌过。受父亲的影响,他从20多岁也开始进行创作,为了能更好地推销产品也经常参加广交会,作品主要以花篮、花架为主。从2000年开始,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几乎每年都自掏腰包上万元参加广交会,最多的时候帮他工作的工人有80多人。由于他设计的作品比较精美,受到了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商人的青睐,往往下一个订单就要几千件作品。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2001年,韦占敏就建起了占地90多平方米的三层半楼房,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土豪”。但好景不长,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的产品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且以后逐年下滑,现在基本一年做个几万元的生意,收入只能说是补贴家用而已。

“看看我们的作品吧。”韦占敏坦承他的技艺比起父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自己的美术功底不行,所以在制作龙、虎等各种动物作品需要复杂的上色程序时,一般都需要父亲的指导。记者看到他的房子里摆放着虾、蚌、蝴蝶等大型作品,每个作品无论从造型还是颜色看都十分逼真,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些作品都是在韦恒太的指导下完成的,平时买的人不多,一般用于出租表演。而韦占敏独立制作的作品相对来说小巧和简单一些,主要是花架、花盆之类的家庭小摆设,不过从设计上来说也十分精美。

“我们的作品还送到桂林参加了山水文化旅游节呢。”就在记者对他们的作品赞不绝口的时候,韦占敏开心地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的作品有创意,去年受邀做了龙、虾、蚌等长达数米的纸扎作品,参加了10月19日晚的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大型巡游活动。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游客和各国友人的欣赏,十分激动,对自己的作品创作也充满了信心。

悉心培养孙子,希望技艺代代相传

由于技艺非凡,如今韦家的纸扎技艺已经成功入选桂林非遗项目,正筹划申请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不过,已年过古稀的韦恒太对这些荣誉并不太在意,虽然现在没多少人买他们的作品,但只要相关部门或村里组织大型的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地拿自己的作品去参加。

“不管有没有市场,我还是会做下去。”韦恒太跟他的名字一样有“恒”心。每天他都要花几个小时在纸扎技艺上,而这些作品基本不卖,每年花在创作上的原料钱要几千元。看到他喜欢这样做,儿女们也十分支持。2017年初,他想创作纸扎十二生肖作品,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大半。他把已完成的“鸡、蛇、兔、羊、虎、鼠、狗”等生肖作品摆出来给记者看,只见每个作品都做得精巧生动、栩栩如生。

“2017年是鸡年,所以鸡就做得相对大点,有吉祥的意思。”他解释。

创作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韦占敏感叹,现在买作品的人少了,而创作一件作品需要十多个甚至数十个程序,十分繁杂,靠这个养家糊口已经不再现实,所以在后代中愿意学习的也不多了。

“不过,现在我的一个孙子十分喜欢美术。”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韦恒太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已经5岁了,对美术十分有兴趣,现在在他的指导下,每天早晚都会进行一两个小时的绘画练习。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将会把自己的技艺逐步传授给孙子,希望他能将这门传统技艺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仇

咨询热线

0391-568888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