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陕西起良蔡侯纸博物馆馆长刘晓东一天比一天忙碌:除每天完善、修葺整个蔡侯纸文化苑内外的基本设施外,还要接待一拨又一拨前来观摩的八方人士。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国庆前夕,香港举办中华五千年科技文明展,起良古法造纸被初定为参展文化遗产之一,科技部委托省科技厅、省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先后几次来联系协商参展有关事宜。深圳创客7月中旬在西安举办国际非遗展,陕西省目前已确定4家参展,起良古法造纸亦是参展文化遗产之一。
5月17日,初夏的“金周至”生机盎然。记者再次踏进起良蔡侯纸文化苑,衣着朴素的刘晓东依旧没有豪言壮语。陕西科技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5名学生正在拍摄纪录片,这是他们选取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实践课程。
蔡侯纸文化苑内有两处核心区域:蔡侯纸博物馆和中国汉麻纸制作技艺传习所。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文明之一,造纸术正在这里被完整复原,日渐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书画家和各类学校的师生无不被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所震撼。
起良“弃粮”:手工造纸坊的历史印记
位于秦岭北麓周至县九峰镇起良村的蔡侯纸文化苑,坐落在起良小学的旁边。
起良村历史上就因造纸而闻名天下。起良造纸源于汉末,盛于两晋,从汉代起就是造纸“重镇”,曾为皇家造纸坊。
据传,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造纸被封为龙亭侯的蔡伦因宫廷斗争株连,被迫在其封地——洋县龙亭镇服毒自尽。他的族人为避免遭受牵连,向北逃出秦岭,在秦岭北麓沿山一带隐姓埋名。其中有两家人逃至当时的利泽里刘地(即今日起良村)。为了感谢村人的收留之恩,他们将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原原本本传授给了当地村民。也因为传统的造纸工艺工序极其复杂,而且需要大量人手,于是起良村当初的刘姓、周姓、张姓等就结为互助组来造纸。文化大革命前,起良村几乎家家户户仍有纸坊,每个纸坊均设有“纸圣蔡伦祖师爷”的牌位和画像。现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村里都会举行祭祀蔡伦的大型民间活动。
据周至县志记载,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泽里刘地,由于村里人都从事造纸,无人种田打粮,当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刘垂芳联合太傅卿赵于魁上奏万历皇帝,请求鼓励起良人专门从事造纸行业,扩大生产规模,舍弃该村的田税粮赋,皇帝恩准,因此村名改为“弃粮村”,最后根据谐音更名为“起良村”。
古老的手工造纸术操作工序十分复杂,出一张成品纸要经过36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而且基本靠人力完成,需要付出超常的体力才能完成。在起良村,过去的家庭妇女们除了要做日常家务外,还要从早到晚在土墙上晒纸,这就有了时至今日仍在周至、户县沿山一带流传的谚语——“有女莫嫁起良村,从早到晚立墙根”。直到1974年,受工业造纸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起良村千年碾砸构树皮的声音,一夜间戛然而止,造纸用的工具逐渐被全部损毁。
古法造纸:文化遗产焕发新魅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长国人志气,开幕式上不断展现的中华文明成果更是令人心潮澎湃。时任起良小学校长的刘晓东坐不住了,他想,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法造纸这门传统技艺在起良村祖祖辈辈传承1000多年,尽管工业技术飞速发展,但这独特的文化遗产决不能失传。
2010年,退休后的刘晓东开始踏上创业的新征程。
“蔡侯纸”俗称汉麻纸,完全采用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用楮树(构树)皮做原料,全过程纯手工,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品,对人和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和污染。
说到“蔡侯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刘晓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春暖花开就能快一点,天冷的时候就慢一点。从泡构树皮开始,前后制作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因为古法造纸就是一个绿色环保、不停反复的复杂流程。历经泡皮、蒸皮、踩皮、踏对、切番、舂倒、打浆、杖道、捞纸、压纸、晒纸……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道道工序要求严格,一张纸从原料到成品,历时一个月,经千锤百炼方才成形,整个过程采用最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工艺。”
咨询热线
0391-5688887